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莫愁前路无知己

艺术品收藏展示鉴赏研究交流

 
 
 

日志

 
 

【转载】论王维《山水诀》、《山水论》绝非伪托(上)  

2018-01-07 18:12:2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转载】论王维《山水诀》、《山水论》绝非伪托(上) - 莫愁前路无知己 - 莫愁前路无知己 

摘要:王维的《山水诀》和《山水论》最早被收录在陶宗仪的《说郛》中。疑古派们把王维这两篇画论诬为伪作并提出了种种理由:如文风与王维不符、不见《王维集》中收录、不见唐人称述等,然经过认真分析,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从《山水诀》中渗透的禅宗思想和文中记述的柳树画法还有表现出的作者诗冠当代、画绝天机的特点看,《山水诀》应是王维所作。而宋仁宗嘉祐二年的《石刻二则》则又雄辩地证明了《山水诀》确系王维所作。《山水论》和《山水诀》存在着许多内在的有机联系,《山水论》中阐明的作画须先立意的观点也说明《山水论》应为王维所作。而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记载的“凡画山言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者,王右丞法则也”更有力地证明了《山水论》系王维所作。

关键词:山水诀、山水论、王维、绘画理论

 一、王维的《山水诀》和《山水论》

 传为王维的画论有两篇,即《山水诀》和《山水论》。对于这两篇画论,著名美术史学家、画家郑午昌先生就认为是王维所作,而且给予很高评价。他说:“王维之论,简明精当,发前贤所未获,立后学之先规,实为唐代画学结晶之文字。”[1]但由于某些疑古派学者将这两篇画论诬为伪作,不少人也跟着鼓噪学舌,摇旗呐喊。那么,它们究竟是否王维所作呢?我们还是先来看关于这两篇画论的最早记载吧。

(一)关于这两篇画论的最早记载

现在能查到的关于这两篇画论的最早记载是元代陶宗仪的《说郛》。此外,唐寅的《唐六如画谱》、王世贞的《画苑》、詹景凤的《画苑补益》,今人于安澜的《画论丛刊》、俞剑华的《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等都收录有这两篇文章。陶宗仪是元末明初人,生于1316年,卒年不详;唐寅是明代人,生于1470年,卒于1523年;王世贞也是明代人,生于1526年,卒于1590年;詹景凤则较王世贞更晚,生于约1532年,卒于1602年。从时间上看,《说郛》是我们所能查到的最早关于这两篇画论的收录,此书第九十一卷收录了这两篇画论,内容如下:

画  学  秘  

唐  王维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歧,莫作连绵之道。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此处为印刷残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为“回”。依赵本注明残字,下同,不再另加说明)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著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泛舟楫之桥梁,且宜高耸;著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悬崖险峻之间,好安怪木;峭壁巉岩之处,莫可通途。远岫与云容相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山钩锁处,沿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时,栈道可安于此。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远景烟笼,深岩云锁。酒旗则当路高悬,客帆宜遇水低挂。远山须宜低排,近树惟宜拔迸。手亲笔砚之余,有时游戏三味。岁月遥永,颇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

□(塔)顶参天,不须见殿,似有似无,或上或下。茅堆土□(埠),半露檐廒;草舍芦亭,略呈樯柠。山分八面,石有三方。闲云切忌芝草样。人物不过一寸许,松柏上现二尺长。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决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 论王维《山水诀》、《山水论》绝非伪托(一上),水看风脚。此是法也。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岭,有穴者岫,峭壁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依此者粗知山水之仿佛也。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断岸坂堤,小桥□(可)置。无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则居舍。临岩古木,根断而缠□(藤);□(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有)叶者枝嫩□(柔),无叶者□(枝)硬劲。□(松)皮如鳞,柏皮缠身。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雾菲微,山添翠润,日近斜晖。早景则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晚景则山衔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春景则雾琐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鸟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或曰烟笼雾锁;或曰楚岫云归;或曰秋天晓霁;或曰古冢断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如此之类,谓之画题。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2]

(二)《画学秘诀》究竟是一篇文章还是两篇文章或三篇文章

《画学秘诀》的内容虽然和《山水诀》、《山水论》相同,但并没有被分成《山水诀》和《山水论》两部分。这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原来不是一篇文章,《说郛》的作者将其合为一篇文章,后来又被分为两篇文章。其二,原来就是一篇文章,后来分成了两篇文章。哪种可能性大呢?我们还是具体分析一下原文吧。

《画学秘诀》的第一段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从开头到“春夏秋冬,生于笔下”是文章的开始部分。从“初铺水际”到“近树惟宜拔迸”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浓墨重彩地阐述了作者在山水画实践中总结的规律和忌讳。剩下的是文章的结束部分。“妙悟者不在多言”也说明文章已经到了最后,不可能再有内容了。

其次,第三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它从山水画的基本法则、山水形象的名称、山水画的章法、树木的具体画法、不同天气和朝暮四时的山水画法以及山和树的关系诸多方面系统地进行了论述。从开头到“水看风脚,此是法也。”总体论述了山水画的基本法则;从“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到“依此者粗知山水之仿佛也”论述了山水不同形象的名称;从“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到“欹奇而水痕”论述了山水画的章法布局;从“凡画林木”到“寒林伏疏而萧森”论述了树木的具体画法;从“有雨不分天地”到“日近斜晖”论述了不同天气的画法;从“早景则千山欲晓”到“如此之类,谓之画题”论述了山水朝暮四时的不同画法;从“山头不得一样”到“须显树之精神”论述了要正确处理山和树的关系。最后一句总结全文。可见第三段本身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第二段只有几句话,自然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把它和第一段合为一篇文章显然也不合适。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我认为原因如下:第一,本段内容虽少,但涉及到山石、云雾、树木、建筑等诸多方面,显然不是在论述某一具体的画法。而第三段是详细地论述具体画法,所以无法并入第三段。此外,“石有三方”和第三段中的“石有三面”意义相同,如果并入第三段内容则重复。第二,第二段和第一段都是在论述山水画的规律和忌讳,两部分有相同之处,因此被并入了第一段。

综上所述,传为王维的绘画理论原先并不是一篇文章,也不是简单的两篇文章,《说郛》的作者把它们合为一篇文章,命名为《画学秘诀》,后来又被分成了两篇文章。当然也有可能是陶宗仪根据《说郛》之前某著录收录的。《唐六如画谱》收录此文时,就已经成了《山水诀》和《山水论》两部分。唐寅把《山水论》当成了荆浩的《山水赋》,但在题下注明:“一作唐王维《山水论》”。[3]虽然分成两篇文章有些不合适,但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了,下面还是按《山水诀》和《山水论》来考辨。

 二、驳疑古派关于《山水诀》和《山水论》系后人伪托的种种论调

 (一)疑古派的种种理由

清?赵殿成说:“然考其辞语,殊不类盛唐人”,因此他认为“其为后人所托,又何疑焉?”[4]清《四库全书提要》中也说:“词作骈体,而句格皆似南宋人语。王缙编维集,亦不载此篇,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始著于录,盖近代依托也。”[5]归纳以上否定《山水诀》、《山水论》是王维所作的理由主要有三条,第一,“考其辞语,殊不类盛唐人”,即文风与王维不符;第二,“词作骈体,而句格皆似南宋人语”;第三,王缙编写的《王维集》中没有收录这两篇画论。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出以下三种理由:首先是这两篇画论不见被唐人称述;其次是认为《山水论》不是王维所作,而是荆浩所作;再次是说这两篇画论既不是王维所作,也不是荆浩所作,而是历代民间画工作画经验的总结。今天,与疑古派观点相同的韦宾先生也竭力坚持王维的《山水诀》、《山水论》是伪作之说。他在《唐朝画论考释》一书中专门探讨了与《山水诀》、《山水论》内容相同的《画学秘诀》的作伪问题,从“丈尺分豆”之说、“春夏秋冬”的叙事模式、“远人无目”之说、相似之用词等几个方面来说明王维的《山水诀》、《山水论》模仿了郭熙的《林泉高致》。疑古派们的这些理由是否能站住脚呢?

(二)驳《山水诀》、《山水论》非王维所作的种种理由

1.驳所谓文风不符之说

我们来看王维的《谢弟缙新授左散骑常侍状》[6]和《门下起赦书表》。[7]

右臣之兄弟,皆迫桑榆。每至一别,恐难再见。匪躬之节,诚不顾家;临老之年,实悲远道。陛下均平布政,中外递迁。尚录前劳,仍收旧齿。使备顾问,戴珥貂蝉。趋侍玉墀,从容琐闼。不才之木,跗萼联芳;断行之雁,飞鸣接翼。自天之命,特出宸衷。涂地之心,难酬圣造。不胜戴荷,踊跃之至。

上元二年五月四日 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丞臣王维状进

伏奉制书如右:好生之德,洽于人心;奉天之时,以行春令。体元作则,惟圣裁成。伏惟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陛下道凝庶绩,功深广运。极孝敬于至诚,致雍和于允穆。狭其祝纲,陋彼画衣。宁失不经,况乎轻系。大赦戮余之罪,益宽流宥之典。人谓无冤,何如舍而不问;杀而有礼,岂若至于无刑。加于亲灭庶羞,无祭肺之膳:下除冗食,赡糊口之人;买椟设楬,藏彼无归之骨;岁取亩收,本乎盍彻之税。巨猾止于一恶,贫人免于十夫。思折卷者,宽其暴征;尝书勋者,贳其宿负。道德齐礼,成其有耻之心;悔咎思愆,开其自新之路。道之一变,将使比屋可封;守在四夸,庶夫外户不闭。风俗忠厚,礼让兴行。六府孔修,万代永赖。臣等忝居。

从这两篇文章中不难看出王维使用大量的双句结构,在双句结构中有许多都是严格的对偶句。我们再来看《山水诀》和《山水论》。《山水诀》中除“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一句外,其余的都使用了双句结构。而“写百千里之景”一句中的“百”字又极可能是衍文,《王右丞集》中就无此字。在这些双句中有许多还是严格的对偶句。如:“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歧,莫作连绵之道。”等等。《山水论》中也一样,同样使用很多双句结构和对偶句式。所以疑古派的“考其辞语,殊不类盛唐人”的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

2.《四库》斥为近代依托,是不明画道变迁之言

俞剑华说:“王维以前之画论多论人物,故多注重于气韵生动。王维以后至宋初之画论多论山水,故多注重于经营位置。苏轼以后,始推阐画理,元人注重画意,元明以来始在山水画上讲气韵生动,不再注重构图之位置向背。此篇除句首数句外,专讲法度,是以知虽非王维所作,亦非宋以后人所伪造。《四库》斥为近代依托,实为不明画道变迁之言。”[8]此外,和《山水诀》稍有微异的《石刻二则》在北宋就已经流传开了。(后有专述)黄伯思就曾见过,他说:“盖亦今浅俗所为,见之令人鄙吝生。而士大夫或收藏,甚者张于墙壁,是可叹也”[9]我们暂且不论这《石刻二则》的艺术水平如何,就凭黄伯思这几句诬蔑之语就说明在他之前确有《石刻二则》,这就足以说明 “词作骈体,而句格皆似南宋人语”之说是错误的。

3.王缙编《王维集》不载此二篇,不能说明《山水诀》、《山水论》非王维所作

《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10]可见王缙只是把当时能找到的一少部分诗文加以编篡,《王维集》并没有收录王维所有的诗文,所以因《王维集》中没有收录这两篇画论就否定它们为王维所作是没有道理的。

4.唐代著述中没有记载,不等于不是王维所作

公元前八百年左右西周宣王时的石鼓文是到唐朝才被挖掘出来的,隋唐以前未被记录。因为唐朝始出时完美如初,有人认为是南北朝时西魏后周的东西。直到明代的赵撝谦才彻底搞清楚石鼓文是西周宣王时史箍所书。我们能因隋唐以前著述中没有石鼓文的记载,就否定它是周朝文物吗?显然不能。所以唐代著述中没有王维画论的记载不等于它不是王维所作。

5.驳《山水论》系荆浩所作

《唐六如画谱》、《四库全书提要》、《画苑补益》中把《山水论》另命名为荆浩的《山水赋》。那么《山水论》是否荆浩所作呢?不是。

第一,《唐六如画谱》收录有荆浩的《山水节要》(我的导师袁有根先生在《解读荆浩》一书中论证《山水节要》应系后人从荆浩《笔法记》的修改补充而更名为《山水诀》一文中摘抄下来作为座右铭的文字,当系荆浩之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又古有云:‘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山无皴,远水无痕,远林无叶,远树无枝,远人无目,远阁无基’”。[11] “古有云”说明“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等语并不是荆浩所说,而是荆浩之前的人所说。《山水论》中有:“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水无波”等语。所以,从这一点看《山水论》根本不可能是荆浩所作。

第二,韩拙《山水纯全集》说:“凡画山言丈尺寸分者,王右丞之法则也”,则已明确说明《山水论》就是王维所作。

第三,如果《山水论》真是荆浩所作,那么文中山水形象的命名应该和《笔法记》中一样。但它们却存在很大的差别。顶尖的山水形象在《山水论》中被命名为“巅”,而在《笔法记》中被命名为“峰”;有路相通的山水形象在《山水论》中被命名为“川”,而在《笔法记》中被命名为“谷”; “崖”在《山水论》中指有悬石的山崖,而在《笔法记》中指峻峭的绝壁。《山水论》中有“陵”的命名,《笔法记》中却没有;《笔法记》中有“峪”和“溪”的命名,而《山水论》中也没有。由此可见,《山水论》不可能是荆浩所作。

6.驳《山水诀》、《山水论》系民间画工经验总结说

这两篇画论的作者对自然山水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体验,并且总结了丰富的经验,这绝不可能由民间画工所为。首先,民间画工很少去搞真正的山水画创作,它们不可能对自然山水进行长期的观察和体验。其次,民间画工不可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也写不出工整的双句结构,所以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山水画理论著作。

至于韦宾先生关于《山水诀》、《山水论》模仿《林泉高致》的种种高论,我的导师袁有根先生在《解读荆浩》一书第406页至410页已作了有力的驳斥,此处就不赘述了。

(本文已经收录在《解读画家王维》一书中) 

  评论这张
 
阅读(699)|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