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画赞》的作者乃西晋夏侯湛,《文选》卷四七注引臧荣绪《晋书》曰:“夏侯湛,字孝若。谯国人也,美容仪,才华富盛,早有名誉。与潘岳友善,时人谓之‘连壁’。”东方朔则是汉朝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字曼倩,平原厌次人。少失父母,为兄嫂所养,年十三学书,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十九学孙武兵法。寓目能诵,过耳则谙於心。善辩。武帝即位之初,“徵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多上书言得失”、“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後得武帝爱幸,为常侍郎,拜太中大夫,给事中。朔颉颃傲世,正谏明节,然以诙谐取容。朔虽诙笑,亦时察武帝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白公卿在位,朔皆敖异,无所为屈。所以人谓东方朔道洁而迹秽,质清而文浊。《史记》、《汉书》皆列有传。《东方朔画赞》,《文选》题名为“东方朔画赞一首并序”。
颜真卿书《东方朔画像赞》
颜真卿书《东方朔画像赞》,36行,30字,在山东陵县。碑额篆书“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天宝十三年(754)十二月立于德州。晋夏侯湛撰文。碑阳赞12行,阴记17行,行楷30字。
这是颜真卿四十五岁时写的,大楷字径约十厘米。平整峻峭,深厚雄健,气势磅礴。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本,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东坡题跋》卷四)。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宝晋斋本《东方画赞》,传为王羲之小楷。鲁公变小字为大字,易清朗俊秀为刚劲雄强,应说是师古而不泥古。假如说比此碑早二年的《多宝塔感应碑》还比较清秀,与后来的颜书面貌有所不同的话,那末,此碑已初具后来颜书的规模。此碑在研究颜书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
此碑精拓本鲜见。宋拓本剜凿甚少,损字可辨,碑阳“颉〓”之“颉”左上与 “颃”字均未损。“跆藉 势”之“ ”字未剜成“贵”。“京都”二字损坏不甚。 “既浊能清”之“浊”字未损。碑阴“琅邪”二字未损。明代后期“ ”字已剜成 “贵”。由于此碑石质粗劣,随着时间延移剥落增加,碑下部尤甚,很多字几不可识。有翻刻本,其中亦有精良者。原石多经剜刻,面目全非。传世有宋拓佳本。
评论